在美国访问学习的一个秋日,我专程游览了世界 闻名的耶鲁大学。还没进入校园,我的脑海就浮现出一个词“ivy-clad towers”——爬满常青藤的哥特式尖塔,这是沙博理1946年在耶鲁大学学习中文时对这里的深刻印象。噢,还有耶鲁校园的草坪——31岁英俊帅气的沙博理就是坐在这里,双手拿着一份中文报纸《美洲华侨日报》在明媚的阳光下阅读呢。“ivy-clad towers”一词和这幅照片均见于沙博理的英文自传《An American in China》。正是在耶鲁校园,他的同学根据他的名字Shapiro发音给他取了中文名字“沙博理”,意思是“博学明理”,暗合《礼记•中庸》言“博学之”和《文心雕龙 •事类》言“此全引成辞,以明理者也。”也是在耶鲁校园,具有冒险精神的沙博理在同学的鼓动下,做出了到中国做律师的决定。还是在耶鲁校园,沙博理第一次 通过交换学习中文的中国留学生得知“凤子”这位中国女性的名字,不到半年后,乘坐货轮历经近一个月飘洋来到上海的沙博理初遇凤子,一年内相知相恋,两人携 手一生,度过了金婚。“沙博理”这个名字也与新生中国的国家翻译实践紧密地联结在一起。
从1951年到“文革”开始前这一阶段可谓沙 博理翻译生涯的高峰期。2011年5月31日,沙博理做客人民网的“强国论坛”时用“红色中国文学”来指代自己的翻译作品。2014年“情系毛主席”微信 公众平台号(www.qxmzx.com)推出了一份“十大红色经典书籍”:《保卫延安》、《红日》、《红旗谱》、《青春之歌》、《林海雪原》、《三家 巷》、《创业史》(第一部)、《红岩》、《铁道游击队》、《抉择》,而沙博理翻译了其中3部:《保卫延安》、《林海雪原》、《创业史》。实际上,沙博理翻 译的第一部红色作品是孔厥和袁静合著的长篇小说《新儿女英雄传》,而且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“红色”作品。这个细节记录在沙博理自传中,没有 读过自传的人很少知晓。据我调查,沙博理的这部“纽约版”译作,国内图书馆或个人均无收藏。我还做了初步调研,这部译作在美国发行量很小,除几所古老的高 校图书馆外,普通高校图书馆均无收藏。即便是我访学的这所以语言教育和外语翻译著称的高校,这部小说的借阅量也是少之又少。
高颜值河南女孩当选世界小姐中国总冠军
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
中外翻译
译文测试008
Mirolink
《西游记》
guan
分类:文化 发布于:2016/11/15
分类:石油 发布于:2016/11/22
分类:建筑 发布于:2016/11/15
分类:科技 发布于:2016/11/14
语种:中译法、西、英 用人单位: 已结项
语种:中译英 用人单位:外文社 正在招募
语种:中译德、英 用人单位: 正在招募
语种:中译英 用人单位: 即将开始
专家
——
陈明明
施晓菁
李文俊
鲍川运